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2年第3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土地管理



耕地非粮化的系统认知与研究框架:从粮食安全到多维安全

曹    宇,李国煜,王嘉怡,等

 

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的策略互动行为

安    勇

 

长江经济带土地纠纷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谭术魁,邹尚君




土地经济



土地要素配置如何促城乡多维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周佳宁,段锴丰,杜焱强,等

 

关系治理还是契约治理: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

崔益邻,程玲娟,曹铁毅,等

 

农地赋权与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基于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中介作用

牛坤在,许恒周





土地利用



1995—2020年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刘泽瑾,焦利民,连喜红

 

中国省际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

马林燕,张仁慧,潘子纯,等

 

耕地利用转型突变点检测及其时空特征——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

蒋梦凡,李智国,李 杰,等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张    苗,吴    萌




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评述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王庆日,郎海鸥,仲济香,等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分报告

林    坚,孙诗桐,刘芳圣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分报告

胡振琪,张子璇,孙    煌,等



文章摘要

耕地非粮化的系统认知与研究框架:

从粮食安全到多维安全

作者:曹宇1,2,李国煜1,王嘉怡1,方晓倩1,孙凯颖1 

单位: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2.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耕地非粮化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也影响农业发展、农村环境与农户生计,通过系统认知耕地非粮化过程、科学构建其研究框架,为促进耕地非粮化治理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现有成果多聚焦于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非粮化问题产生的归因分析,但究其范围界定、定量识别与粮食安全效应评估仍未达成统一共识;结合国内外实证案例,分析了耕地非粮化与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生计安全的逻辑关联和作用机制;提出了基于“对象分类—问题诊断—机理剖析—治理优化”耕地非粮化分析框架。研究结论:未来耕地非粮化研究需要转向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多维安全并重的理论视角,形成由对象精确识别、效应定量测度到空间精细治理的研究范式,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关键词:非粮化;耕地利用;综合安全;可持续性



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的策略互动行为

作者:安 勇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以中国27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及其激励机制,并进一步识别策略互动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研究方法:“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以及非对称反应模型。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上存在显著的模仿式策略互动行为,且这种趋同性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2)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源于“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机制,具体而言,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分别是城市间在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决策上竞相模仿的激励来源;(3)策略互动非对称性检验表明,城市间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互动形态截然不同,其中,工业用地价格呈现“逐底竞争”特征,而商住用地价格则呈现“逐顶竞争”特征。研究结论: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通过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宜的多维政绩考核体系,从源头上遏制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恶性竞争;应完善土地交易机制,探索城市间土地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驱使土地资源配置由竞争走向竞合。


关键词:土地经济;土地资源配置;非对称反应模型;策略互动



长江经济带土地纠纷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谭术魁,邹尚君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长江经济带土地纠纷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多元防范化解土地纠纷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审判文书构建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土地纠纷审判案件数据集,利用经典数理统计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纠纷呈现出纠纷数量先增后减、纠纷时间相对集中、纠纷分布西多东少、纠纷时段缩短明显、小额案件比例缩小、协调结案比例大增的演变特征。(2)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增加、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发展是土地纠纷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触及了利益纠纷,对土地纠纷数量和规模增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法制建设和解纷投入力度分别对土地纠纷规模和数量控制效应显著。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土地纠纷正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数量和规模依旧较大,其背后原因十分复杂,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土地纠纷的根本原因。应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土地法制建设和解纷投入力度,建立土地纠纷多元预防调处综合机制。


关键词:土地纠纷;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长江经济带



土地要素配置如何促城乡多维融合?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作者:周佳宁1,2,段锴丰3,杜焱强2,邹 伟2

单位:1.西南大学商贸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讨论土地要素配置对城乡融合影响,为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一条可实现路径。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完全竞争条件下,土地市场化相比计划配置存在帕累托效率改进,土地市场化尤其是农地市场化对城乡融合产生直接且显著影响,并在政府行为与城乡多维融合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城乡融合导向下中国土地要素配置的现实取向应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但须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即发挥市场效率优势和激发政府公平优势,并通过系统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变革促效率和质量变革,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力。


关键词:土地要素配置;城乡多维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构方程模型



关系治理还是契约治理: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

作者:崔益邻1,2,程玲娟2,曹铁毅2,邹  伟2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制度、经济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Biprobit模型。研究结果:第一,促进农地流转从关系治理向契约治理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权的界定与实施、流转租金的上涨和人情往来的减少;第二,农地流转治理结构及其转型逻辑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偏向契约治理,中部地区更偏向关系治理。在驱动因素上,东部地区较高的流转租金和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主要的转型驱动力,中部地区的人情文化传统较深,阻碍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转型,西部地区的土地确权颁证率较高,发挥出了明显的确权效应。研究结论:(1)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流转市场的基石,不仅要保障产权明晰,还要构建有效的产权实施机制;(2)经济利益是驱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地价值形成合理的价格参照系;(3)文化观念是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支撑,要协调好市场观念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4)需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契约;土地流转对象;市场转型


农地赋权与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

——基于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中介作用

作者:牛坤在,许恒周

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农地赋权与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性分析框架,探索农地赋权影响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农村经济均衡、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OLS方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赋权显著降低家庭相对剥夺指数和村庄基尼系数,即抑制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水平发挥作用;(2)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赋权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中起到传导作用;(3)家庭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农地赋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在赋予和保障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的同时,应当完善非农就业市场和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民非农就业。


关键词:土地经济;收入不平等;中介效应模型;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



1995—2020年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泽瑾1, 2,焦利民1, 2,连喜红1, 2

单位: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1)耕地单位面积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态势,高值区(>2000t/km2)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华南地区,低值区(<500t/km2)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西北部;(2)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自1995年的24.95×108t波动增长至2020年的25.97×108t,增长了约4.09%,北部农业区上升最为明显;(3)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9.26%和30.11%;(4)在气候生产潜力视角下耕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占优补劣”,潜力较低的北部农业区耕地“占少补多”和水热条件改善促使了该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提升,而潜力较高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则由于耕地“占多补少”抵消了水热条件改善的影响导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持平或显著下降。研究结论: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热条件改善提升了耕地气候生产潜力,但确保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优化补充耕地布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仍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耕地利用变化;气候生产潜力;气候变化;空间分异;农业区



中国省际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

作者:马林燕,张仁慧,潘子纯,魏  凤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0—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考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法、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全国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范围由0.408~3.976缩小到 0.353~2.046,全国、东部、中部、西南和西北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均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31个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多个年份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效率高值区分布由西南方逐渐变为东北方向;(3)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均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有差异。研究结论:当前全国大部分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政府应强化相关政策工具应用、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推动农户流转耕地和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助推各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影响因素


耕地利用转型突变点检测及其时空特征

——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

作者:蒋梦凡1,李智国1,李 杰1,刘新有2

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昆明分局


摘要:研究目的:识别东川区1989—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及其时空特征。研究方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和Yamamoto检验,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发生于2002年,主要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隐性转型发生于2006年、2012年,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耕地利用形态综合指数在转型前后均呈东高西低态势,与东川区地形格局基本一致。(3)显性转型后耕地数量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稳定,种植结构空间变化明显;隐性转型后经济与生态功能指数空间集聚程度不断降低,二者朝着区域均衡化方向发展,社会功能集聚程度有所提升,其区域异质性增强。研究结论:突变检测法较好刻画了东川区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村域尺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较大影响。


关键词:土地管理;耕地利用转型;突变点检测;时空格局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作者:张苗1,吴萌2

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制定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框架构建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农地非农化、土地出让市场化和土地开发强度是作为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有效观测变量,我国省际层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总效应表现为土地利用水平提升1个单位,将促进碳排放增加0.159个标准单位,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2)土地利用通过城市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通过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表现为促进效应,影响大小分别为0.173和0.058个标准单位,通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表现为抑制效应,影响大小为0.101个标准单位。研究结论:建立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一项可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整合等手段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规模、强度、结构等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间接促进影响,激发土地利用的正向连锁效应。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结构方程模型;传导路径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作者:王庆日,郎海鸥,仲济香,陈美景,张冰松,曾爽

单位: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 2021 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 2022 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百年土地制度变迁、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耕地资源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与低碳转型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土地产权市场与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权利平等、农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信息提取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的跨学科拓展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土地资源服务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落实“双碳”目标等战略需求,2022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市场体系建设与制度变革、耕地资源用途管制与保护转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修复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低碳利用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关键词:土地科学;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土地工程与技术;综述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分报告

作者:林坚1,2,孙诗桐1,刘芳圣1

单位: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2021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2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绿色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效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水土资源耦合研究、土地资源保护、跨学科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和海洋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结论:2021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土地资源配置、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效益评价方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将重点关注土地要素配置优化、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多功能混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乡村规划、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土地科学;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综述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分报告


作者:胡振琪1 , 2,张子璇1,孙煌1,李坤1,宋德云1,刘欣1

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

2.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1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土地开发强度与模式、土地整治模式与功能、复垦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与分区模拟、土地利用与覆盖信息提取及基于不同视角的土地信息多尺度动态监测;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开发模式与评估、土地整理区划、土地复垦质量、土地修复材料与方法、景观与可持续土地生态恢复耦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处理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结论:2021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模式、农用地整治、土地复垦质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及未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低碳转型、土地复垦理论与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综合整治以及土地信息监测的高精度与多尺度优化等问题。


关键词: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土地信息技术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